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如何解锁苏诗密码?罗宁教授三苏祠妙解“玩梗”高手苏轼|东坡大家讲

时间:05-03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96

如何解锁苏诗密码?罗宁教授三苏祠妙解“玩梗”高手苏轼|东坡大家讲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摄影 雷远东今人谈苏轼,离不开对他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讨论,大江淘不尽他的千古风流,令东坡词闪耀千年。但苏轼是全才,诗词文皆有名篇留世,尤其是苏诗2800首,擅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典故,开创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因此,了解苏轼,不仅读词重要,读诗也很重要。而要解读苏诗,就不能不提他对点醋的使用。讲座现场4月28日下午,“东坡大家讲”名家讲座迎来第二讲,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宁以《学典故,读苏诗——解密“玩梗”高手苏东坡》为题,在眉山三苏祠现场带领观众解读苏诗中的经典典故,遨游浩瀚的东坡文学海洋。细雨微风中,罗宁教授的解读严谨又不失幽默,令现场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捧腹大笑。一首首经典苏诗就像有趣的谜面,留给懂得其中奥妙的后人逐一“解锁”。好用典故苏轼也“玩梗”古代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建立在古代诗人共有的文学和文化常识基础之上,这些常识包括古书中的故事、知识、词句、诗句,统称为“典故”。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特定文化意蕴并常见于文学写作的词汇。在语文学习中,常有“用典”一说,指的正是如此。罗宁教授“用典”因其微妙而丰富的意蕴,曾让不少学生犯难,但我们若换种说法,也许就有趣多了。“这就和我们现在流行语中说的‘玩梗’很像。”罗宁说道:“现在年轻人‘玩梗’,很多人如果不熟悉那些‘梗’,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换句话说,今天的读者面对古代诗歌常常读不太懂,大多是因为不了解古人用典的巧妙,也就是不知道其中的“梗”。“当然这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从心理机制和文化机制上看,确实有相似之处。”罗宁说道。唐代的“玩梗”高手是杜甫,到了宋代,苏轼接过了这个大旗。罗宁解读,苏轼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好用典故,这无疑增加了现代人阅读苏诗的难度,也提高了大家亲近苏轼的门槛。苏轼诗歌约2800首,虽然比之陆游等人并不多,但纵观宋代作诗,其诗歌数量也能排上号。由此,苏轼在自己的诗歌中广泛使用典故,有的诗歌甚至句句用典,显示出极为广博的才学,也创造了很多新式的用典方式,对宋代乃至后代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总结苏轼用典,大致有以下三个特征,使用密集、来源广博、运用巧妙。”随后,罗宁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引用苏轼经典诗篇,逐一向观众进行解读。讲座现场句句用典无一不可入诗苏轼才华横溢,读书破万卷,又博览众家,写诗的时候好用典故,有的诗甚至句句用典。罗宁首先以苏轼从海南返归时写下的名篇《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为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其中“苦雨终风”来自《左传》,“云散月明”一联出自《晋书》。“鲁叟乘桴”来自《论语》,“轩辕奏乐”则出自《庄子》。又如遭遇“乌台诗案”以为自己命不久矣的苏轼,在牢狱之中写给弟弟苏辙的绝命诗《狱中寄子由》,其二云:“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罗宁解读,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苏轼正处于人生的关键点,他的心情应该是极为低沉的,已然预感自己即将殒命,即便如此,以“绝命”的感受写下的诗句,依然饱含才学,使用了大量典故于其中,包括《汉书》《新唐书》等史部典籍。至于子部、别集中的典故,苏轼更是信手拈来。罗宁举《安国寺寻春》为例,几乎句句用典,化用了刘禹锡、杜甫、杜牧、卢仝等多名唐代诗人的诗句。又如《次韵朱光庭初夏》中的那句“卧闻疏响梧桐雨,独咏微凉殿阁风”,乃是将孟浩然“疏雨滴梧桐”与柳公权“殿阁生微凉”两句组装使用,且做到了对仗工整。“首先你的头脑要装有这些东西,其次还要化为自己所用,且符合对仗,这是非常难的。”罗宁说道。小说杂集也可入诗知典故才能读懂苏轼的幽默苏轼用典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仅在经史子集中大量选择,更将用典的范围扩展到了小说杂记之中,甚至街头巷闻的妇孺故事都不放过,着实体现了其“博典”的特征。尤其是将小说杂记中的典故用于诗中,巧妙而恰当。罗宁认为,读懂这些苏轼用的“梗”,才能真正看懂这首诗真正的趣味所在。罗宁现场解读《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这首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朋友给苏轼说好了要送他酒,结果快递到了,是个空包裹,害苏轼空欢喜一场,他就写诗开对方玩笑。”苏轼在这首诗中频繁使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极为幽默。比如其中“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一句,用的是《世说新语》中桓温让主簿品酒的典故:桓温的主簿擅长品酒,把好酒称为“青州从事”,坏酒称为“平原督邮”。为何?因为当时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都是地名。好酒称“青州”,是指喝这个酒一下就到肚脐了。坏酒称“平原”,是指这个酒太难喝了,会嗝住难以吞咽。用小现在话说,用的就是“谐音梗”。罗宁讲到此处,现场观众恍然大悟,满堂皆笑。苏轼将这个典故用在诗中,就是说,谁能料到我以为的青州好酒,却到头来化为乌有。这也是苏轼的首创,“宋人特别喜欢这一句,后来常常使用,苏轼将这个典故发扬光大了。你要知道这些典故,就能读懂苏轼的幽默。”苏轼用典影响力巨大“网红”往往最能“带货”罗宁提到,在唐代,李白、杜甫、李商隐也很喜欢使用小说中的典故,但是并不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使用如此频繁。并且苏轼用典,往往有自己的发明创作,又极为巧妙,常常形成风尚,引得后人学习和模仿。“就像现在的‘网红’似的,很能‘带货’。”罗宁笑着比喻道。例如对《世说新语》的大量使用,就是从苏轼开始的,在他之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苏门学士,就开始跟着学习起来,直接造成了宋代诗歌区别于唐诗的不同面貌。“这也是因为小说这个类别,唐人用典用得少,经史子集这些唐代也用得多了,宋人就着重对小说这个领域的用典进行了开发。”由此,苏轼甚至创造了许多新的固定词汇和搭配。比如在《贺陈述古弟章生子》中有“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一句,就用了《世说新语》中两个典故,以“参军新妇”比喻两人相配,“阿大中郎”则指兄弟。苏轼将《世说新语》故事中的意思凝结成了自己诗歌中的意思,从此就成为后人使用的固定搭配,在他之后的许多诗人,创作中都常常使用这两个词语。另外还如“拄笏”一词,来源于《世说新语》中《简傲》一篇。唐代文人也使用这个故事用典,原本用的并非“拄笏”一词,苏轼却另辟蹊径,后来之人则纷纷效仿,在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知名诗人的作品中均开始使用这个词,足见苏轼用典对后来的影响之大。讲座最后,罗宁提到,一场讲座必然不可能使大家完全读懂苏轼诗歌和宋诗。他引用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轼研究会会长周裕锴教授所说,宋人写诗和读诗就是建立密码和解锁密码的过程,他们在其中找到乐趣。“由此可见,认识典故对于学习宋诗尤其是苏轼诗歌的重要性。如今的我们想要真正读懂,也只能靠多积累与学习。”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